轉自“商業觀察家”
首當其沖的是拼多多,其旗下社區團購業務平臺——多多買菜才上線沒幾周時間,已經進入了10座城市,同期上線的美團優選也已進入了7座城。滴滴做的“橙心優選”被評價為很“猛”。領頭羊——興盛優選則剛做了一筆融資。
這看起來像是一場“騰訊系”企業間,相互“比誰更有錢”的游戲。因為社區團購建立在微信社交流量之上,是在微信社交流量之上來找商業應用與交易場景,以及數字化變現空間。流量池則是微信的。
那么,另一大金主——阿里巴巴又該怎么辦?
一
比錢
社區團購發展到當下,似乎已經成為大資本的游戲,目前階段的競爭,好像是在比誰更有錢。
《商業觀察家》一路觀察社區團購賽道,最開始我們覺得這個賽道就是一個補充性消費渠道,比得是供應鏈的競爭,所以,我們認為線下有很大優勢。
但是后來看下來,發現不一定是這樣。
一方面因為當下市場中的企業,都沒有太強的生鮮供應鏈能力。供應鏈能力需要一定規模才好做,但是當下企業的生鮮經營規模普遍都不大,比較分散。
社區團購又是本地化業務,既需要以生鮮、快消、日常生活用品為載體,通過適合本地化消費的生鮮快消品項來做,進而覆蓋盡可能大的用戶基數,做出流量價值,做出大市場。
也需要這些品類的高頻特性,需要每天都能有足夠的小區拼團訂單,才能開展這個業務,才能支撐這個模型的履約成本優勢與產能利用率。
所以,必須高頻。但是高頻的生鮮快消品類市場當下都比較分散。
另一方面,受新冠疫情影響,大量用戶,主要是低線市場用戶在快速遷移線上,那么,社區團購的市場總盤也擴大了。這個模型能提供比較低價的商品,在購買力相對弱的低線市場有比較大的用戶與應用空間。(當下的社區團購平臺都是通過在省會二線城市先布局,再滲透到三四線市場,因為生鮮快消都是本地化業務,傳統上都是以一個省為單位來構建分銷體系。)
所以,社區團購當下市場階段似乎又是一個爭奪新用戶、培育新消費習慣的事情。
那么,這條賽道當下的競爭就是在微信基礎盤下的快速集量、快速培育消費習慣的過程。
有市場人士對此表示:“現階段,大家都在加速擴張跑量,因為量大了才能在供應商那有議價權,中后期就看倉儲物流和運營能力了。”
這也是目前社區團購運營商都在紛紛做爆款沖量的原因,不過,這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
“爆款沖量資金門檻要求很高,全國都開的話,一天得燒多少錢。”
“看誰有錢了。”
二
比流量
社區團購當下主要是在微信流量池里做,這是因為微信覆蓋了中國絕大部分人口。它不缺流量,缺得是商業應用場景,以及交易場景。所以,這里面會有新商業場景的開發空間。
社區團購則是目前看起來微信流量池里最大的新創商業應用領域之一。它的模型其實也是為社交流量而專門開發定制的。它的業務方式是通過團長、社區店來運營社區流量,有很強的社交屬性。
因此,我們看到這條賽道中活躍的企業,或者說最大的熱門,都是“騰訊系”企業。美團、拼多多、興盛優選、滴滴、京東、誼品生鮮等等背后的“金主”都有騰訊的身影。
這個風口可以說是騰訊的風口。
那么,在微信流量池里玩的好企業,一般來講,在社區團購賽道里,也不會玩得太差。
一些市場人士就對《商業觀察家》表示,別看拼多多沒有太強的同城業務經驗,沒做過倉配等業務,社區團購業務開展得可能也會有些倉促。“但多多買菜流量池導入得很好。”
這得益于拼多多對微信流量池的理解能力,拼多多也是靠這種理解能力而迅速崛起。
有這種理解能力的企業,在社區團購賽道上的優勢也會相對比較大。
進而,騰訊風口之下,沒有辦法“玩”微信流量池的阿里巴巴怎么辦?
有很多市場人士就認為,在微信的流量池里,阿里是不太好做社區團購業務的。“畢竟,社區團購的流量池在騰訊這。”
那么,如果這個賽道能成長得非???,能做出大市場,能做出大交易,阿里能忍嗎?在中國,作為與騰訊并級的兩大“金主”,阿里會怎么做?阿里要怎么“消費”?
《商業觀察家》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阿里的本地生活業務肯定是要加碼的,不加碼會失去市場、會失去空間、會失去交易場景。
那要往那個方向加呢?
《商業觀察家》想不好,甚至我們覺得,阿里巴巴都有可能不一定能完全想明白。
一個可能是強化一小時極速達到家業務。到家業務是一項體驗更好的服務,因為能更快速、更方便送到消費者家,這個業務比較適合對時間敏感、購買力強、對商品品質要求更高的用戶。因此,隨著社區團購用戶的收入提升,他們也是需要“消費升級”的。
一個是往上游走。采銷一體化施加影響。中國的優質產地資源還是稀缺的。阿里巴巴當下的生鮮快消業務體量也比較大了,加上資金足夠,可以做大體量、長遠布局。而通過提升產業鏈效率也能獲得利潤空間。
一個是進一步構建基礎設施,做“重”來建立壁壘門檻。任何電商平臺在快速積累用戶規模后,其實都有做“重”的需求。因為流量是“飄來飄去”的,不“重”壁壘門檻價值不深。
這里面的關鍵是,實現用戶規模后不做重,風險很大,一個新東西出來,流量可能就“飄”走了。但如果沒有形成用戶規模就做得很重,用戶積累一定做得不會太快,起步太重也太燒錢。
“重”包括很多東西,比如物流、云、供應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架構,甚至是視頻媒體等渠道資源。
一個是側重做分銷,做產地到小B商家的分銷業務數字化。需要在微信流量池里來與用戶進行溝通的環節,就淡化,或通過合作、“外包”方式做。
一個是與其他新興社交媒體合作,比如字節跳動,這塊要看未來能做出什么東西,有多大合作誠意與合力。當然,從過去看,阿里巴巴也一直想做自己的社交媒體平臺,這塊能不能做也不能說死,畢竟技術平臺還是在不斷迭代發展,有新的社交媒體平臺出現的可能。阿里巴巴自己體系太大,如果做不了大創新也可以買初創公司。
最后一個是與騰訊部分“和解”。這個好像有點遠,但你也不能說完全不可能。